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的共同起源;概述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现代过程中人类的形态结构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能力目标:尝试区分事实和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认同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其形态和实用工具等的变化;
难点:认同古人类化石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概述人类在起源发展过程中其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工具
无
教学过程
导入
新闻:在山西吉县人祖山发现疑似“女娲遗骨”。根据同位素测定,该遗骨为6200年前生活的古人,可能是传说中的“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女娲造人,上帝造人,都是传说,那么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虽然有不同的说法,但目前证据比较充分的还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课时完成
教师:达尔文在比较了人类与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后,提出了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大家阅读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这些古猿今天分布在地球哪些地方,他们的生活有哪些共同点?
(2)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与人类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区别,这些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祖先都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万年以前,森林古猿分布在亚、非地区,尤其是非洲热带雨林,他们树栖,和现代类人猿一样。
用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东非大裂谷地区的气候变化,提出问题让学生丰组讨论。
(1)东非大裂谷地区的热带丛林变成稀树草原,对那里的森林古猿产生了什么影响?
(2)如果你是当时森林古猿,你将面临怎样的选择呢?
下到地面上生活得的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代想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他们的前肢逐渐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工具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活。
用泡沫塑料仿制成距今175万年前古人类使用的石器,让学生展示其用途,展示古代人生活的特点。
火的使用对古代人类有何意义?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人类的进步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脑中主管语言的区域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个体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合作,大多数研究人类的起源的专家认为,通过语言的交流,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明显的特征。
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我们的近亲,它们如今生活状况如何呢?请课外小组向我们汇报一下。
现代类人猿处于灭绝边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造成的,加入我们是类人猿保护协会的成员,我们一起商讨一下,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现代类人猿呢?
技能训练
区分生物进化的事实和相关观点,强调事实的客观性和观点的.主动性。阅读教材第6页,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课后小结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与环境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进一步认识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课后习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明白了些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呢?
板书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发展
一、人类的起源
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
→人类
二、人类的发展
1、环境的变化
2、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主要证据——化石
3、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因素,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火的使用和产生语言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4、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如何防止呼吸道疾
3.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4.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
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
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
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给与鼓励。
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
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总结
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观察
二、过程
教师活动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让学生用手按住胸部两侧,深深吸气,在呼气,感觉胸廓变化?肋骨是怎样运动的?
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演示模型:膈肌的收缩、舒张使胸腔上、下径发生变化。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引导学生:走到饭店附近为什么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呢?
教师及时点评,并展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氧气、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
学生总结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对学生的表现给与评价和鼓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2、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和模型。培养观察读图能力;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孕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
2、培养尊重妇女、敬爱父母的情感。能与父母交流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
1、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精的过程;、
2、胎儿和母体间的物质交换;
3、增进敬爱父母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酒精、烟草和某些药物对胎儿的不利影响的资料。从父母那里了解生育、养育自己的情况;
(2)教师:男性、女性生殖系统结构模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在多媒体创设的情景《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亲情氛围中引入课题,非常自然、轻松地与学生交流:①我们人类的祖先是古代的类人猿,那么你又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呢?②为什么一定要爸爸、妈妈两个人才能生出你来呢?③先想想被子植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启发学生回忆开花、传粉、受精、结果等知识)④看来,爸爸妈妈的生殖细胞也一定要经过结合,形成受精卵,才能生出你来。可见,我们人的生殖并不神秘,而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特征。⑤那么我们人的生殖细胞分别叫什么?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结合的呢?我们得从我们人体的另外一个系统──生殖系统开始谈起。
二、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指导学生自学,要求
1)按顺序认识生殖系统各结构的名称和功能?联想一下在自己身上的位置,哪些已在发生变化?
2)试着填写侧剖面图中的结构。
2、思考与讨论:(分组交流)
l)男、女生殖系统中主要的生殖器官是什么?为什么?
2)子宫的名称和它的功能有关吗?为什么?小结:结合模型,认识备器官的功能。
3、指出:结构上男女确实有别,但功能上也存在着共同点。展示书本上的练习题2,分组讨论交流。小结指出:男女又是平等的。
三、生殖的过程
1、设疑:男性生殖细胞(精子)是怎么跟女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的呢?从哪进?在哪与卵细胞结合?最终又到哪“安家落户”?利用挂图讲述排卵、受精、怀孕、胚胎发育的过程。
2、再设疑:胎儿在母体子宫内怎么“吃喝”、呼吸、排泄?指导学生阅读书本及有关插图,然后得出结论:胎儿是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
3、结束语:正常的人有生育能力,但有的夫妇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如愿。然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到今天,可以给他们带来福音了,课外阅读“试管婴儿──谈现代辅助生殖技术”。思考:生物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会带来一些其他的问题吗?引导学生关注有关的社会问题。
四、作业:p12:1、2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人的生殖
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人的生殖(第二课时)
梁蔚中学高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概述精子和卵细胞产生的部位;概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共3页,当前第1页123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视频资料的分析,了解生命产生的过程,感悟人类生殖的过程是创造奇迹的过程,该过程充满了责任和艰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命来之不易,渗透珍惜生命的教育;体会父母孕育孩子中感情、物质等的投入,使学生更加尊重父母;知道健康生命孕育过程,需要合适的时机,并需要健康的生活习惯为保证,进行青春期异性交往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
重点和难点
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教学准备
1、人的受精、胚胎的发育、分娩等过程的录像片。
2、男、女生殖结构图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人的生殖的过程原有知识的回忆,经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补充和教师的启发,能够理清思路:精子+卵细胞→受精卵→胚胎→胎儿→婴儿思考质疑:如精子和卵细胞在人体的什么部位产生?精子和卵细胞产生的部位?精子和卵细胞是如何相遇的?受精卵又是怎样形成的?等等,经过讨论、交流,将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浮出来,引领后续的学习。直接切入主题──人的生殖。根据已有的知识,你能说说人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启发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梳理。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不够清楚或不够详细的见解提出质疑,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讨论,挖掘学生已有的关于人类生殖的基本知识,得出比较完整的过程即可,同时理出清晰的顺序。启发学生对生殖过程中的相关环节质疑,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
二、精子、卵细胞和受精卵的形成学生对于生殖的基本过程已经有了模糊的认识,对精子和卵细胞产生的部位也基本清楚,教师引导学生复习男女生殖器官的结构图,明确卵巢和睾丸是生殖器官中最重要的`结构。认真观看录像资料,分析精子和卵细胞产生的过程以及它们的相遇具有怎样的特点。精子的旅程:艰辛。卵细胞的旅程:漫长。精子与卵细胞的相遇和结合:奇迹。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男女生殖器官的结构图。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资料─-精子和卵细胞的产生,分析从精子和卵细胞的产生过程看,他们各自的产生有什么特点?它们能够相遇也是一种奇迹。
三、胚胎发育质疑:受精卵是怎样发育成胚胎的?受精卵和胚胎发育初期的营养如何提供?以后的营养又是如何提供?胚胎的废物是如何排出的?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引导学生对于受精卵是怎样发育成胎儿,胚胎发育中营养的供给,以及废物的排出等问题质疑和推测,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去掉一些可能性比较差的假设。组织学生通过视频资料,找到问题的答案。
四、体验与感受学生畅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知道新生命的孕育和诞生充满着冒险和挑战,每一个人能够降生都是非常幸运的,我们应该珍惜生命。慎重对待异性之间的深度交往:生殖器官尚未发育完全,不能孕育健康优质的新生命;流产等通过外力终止孕育生命的过程,常常还会对生育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导致不孕不育的遗憾。尊重和感谢父母,尤其是母亲:母亲孕育和生育我们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生理和心理上的重负,我们要感谢父母的爱心和责任心所创造的生命的奇迹。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烟、酒、药物等都会导致胎儿畸形,所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坚持,是对新生命的承诺。整个过程中有哪些意外的因素会导致孕育过程的失败,或者导致不健康婴儿的出生?课外查阅资料的展示和分析。通过以上对于孕育和生育过程的了解,你认为孕育生命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请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教师总结,孕育生命的过程:①是爱的奇迹(所以要更加珍惜生命)。②是责任和义务的体现(所以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决定是否孕育新生命)。③充满了艰辛和挑战(所以我们要更加尊重和感谢我们的父母给予我们生命)。④是对生活习惯的考验(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共3页,当前第2页123
作业:p12:3、4
板书设计
生殖过程
一、受精
1、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过程。
2、地点:输卵管
3、意义:受精卵的形成是怀孕的开始,意味着一个新生命诞生了。
二、胚胎发育
1、胎儿在母体内是怎样获得营养和排出废物的?
2、受精卵在什么部位形成的?受精卵植入子宫发生了什么变化?
3、母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是否可以直接流入胎儿体内?为什么?
三、分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讨论和交流,发现环保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组调查自己周边的环境情况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了解社会,提高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课前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调查,同学们知道了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这都是振聋发聩的警钟。环境的恶化已经使得我们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并由此引出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出示图片)水因为污染严重而无法作为饮用水源;土地荒漠化;沙尘暴席卷着半个中国……环境的恶化让我们忧心忡忡,我们应该清醒地知道这个结局的肇端是人类对地球的肆意破坏。
这节课,我们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对校园周围或家庭所在社区、乡镇的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一下我们生活地区的各项生态指标是否符合标准,并拟定一个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
学生看图片,认真思考。通过观察图片,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强烈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愿望和意识。
讲授新课
阅读教材P112的`“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和P114的“退耕还林还草”两部分内容。
问题设疑:
1.我国西部地区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2.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3.书上和电视里的信息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
4.如何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阅读教材,并小组讨论相关问题并回答。
1.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和沙尘暴。
2.毁林、毁草开荒和陡坡种粮。
3.实地调查得来的。
4.退耕还林还草。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如果我们想调查本地区生态环境的状况应该怎么做,基本步骤有哪些?大家按小组进行讨论,制定各自的调查方案。
①课前调查,形成调查报告。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亲自获得当地生态环境状况的第一手材料。
②课上交流,制定计划。
我们本地又存在着哪些环境问题呢?你们认为哪些环境问题是最主要的?其现状如何?你们将通过什么途径进行调查?这些都是我在上节课就已经布置大家讨论的,那么,等一下我们将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在之前,我先作一些简要的指导。
对校园周围环境进行局部调查,写成校园环境保护条例。
③到环保部门或环保网站,了解当地的空气状况、水源状况、城市垃圾的处理状况、植被现状、生物种类和数量状态等。
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并制定自己小组的计划。
1.每个同学在一张纸上列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环境问题。
2.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你们所列的环境问题,讨论决定哪一个问题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
3.关于这个问题我市的现状怎样?你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调查?
4.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以小组展开讨论,并确定所要调查的重点项目,并确定调查方案,同时作好必要的分工。
鼓励学生设计切实可行的方案,在课下分组实施,并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受到环保教育,使环保意将查找的资料,在课堂上同其他同学分享,互相交流,形成从现在做起的环保意识。
板书设计
第三节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一、目的要求
二、材料用具
三、方法步骤
1.分组
2.选择问题
3.写出保护计划
4.汇报计划
四、注意事项
一、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血液循环系统的有关知识后,进一步让学生学习与输血、血型有关的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循环系统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使学生树立健康地生活意识,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对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构建生物学知识源于生活,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学生在前面三节课的学习中,已经获得了血液的组成成分、功能方面的知识,并且自己建构了血液、血管和心脏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知识体系。其次,本班学生大多都已知道自己的血型,在生活中能够接触到无偿献血的人,能够观察到献血站和流动献血车的存在,对输血和血型有一定生活经验。
再者,本班班的学生整体比较活跃,比较适合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概述人体的血量;②列举ABO血型的类型;③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分析推理、自主探究、实验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情感目标:①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②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安全输血的原则。
教学难点:利用模拟实验得出安全输血关系;了解错误输血后红细胞凝集的原因。
二、教学准备
教案、《输血与血型》的ppt课件、血型的视频、模拟安全输血实验材料等;查阅各种血型与输血的资料,血型模型。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设疑激趣
师: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外科风云》中有这样的一个场景,陆大夫的妈妈在给她送饭的路上遇到了车祸,腔静脉受损导致大量出血,那么如果你是医生,除了止血和处理伤口,最该做什么去挽救陆妈妈的生命呢?
生:给她输血。
师:很好,大量失血后必须要进行输血,那么人体的血量到底有多少?失血超过多少才必须要输血呢?
(二)血量
请学生看书,找到人体的血量是多少,以及失血量不同,人会有哪些反应?
生:成年人的血液量占体重的7%~8%。
少量失血:短时间内得到补偿而恢复正常失血超过800~1000ml:头晕,心跳加快,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失血超过1200~1500ml:出现生命危险,需要输血师:同学看的很仔细,总结的也很到位。在剧中陆妈妈失血超过20xxml,需要立刻进行输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观察生物与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
能力目标
1、能主动地观察生物与非生物的各种现象,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照给出生物的特征。
2、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
3、既能独立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能表达小组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逐渐形成珍爱生命、保护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够从生物的各种现象中归纳出生物的特征。
2、逐步形成热爱生命和保护自然的情感。
难点
从生物的各种现象中归纳出生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一定想尽快步入生物学的殿堂去探究其中的奥秘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生物学的大门!首先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判断缤纷的世界里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
激发兴趣开门见山
一、狗的特征
教师提问:
1、在我们的校园里哪些是生物?
2、以下图片中哪些是生物?
教师展示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其中包括:非常容易辩认的生物一到两种、非生物一到两种和容易混淆的一到两种。如电脑、钟乳石等
学生判断并回答。
3、现在大家来看看这幅图,它们是生物吗?
学生回答:宠物狗是生物。
4、小明家的宠物狗不幸死亡了,这只死亡的狗还是生物吗?
学生讨论并说明道理。
我们能够很明确地确定宠物狗是生物,而绒毛狗不是生物,让我们来看看它们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师指导小组学习的方法。
学生讨论:宠物狗与绒毛狗的区别并填写在相应在表格内。
教师问:狗在什么情况下会叫呢?
学生回答:来人了、饿了等等
说明:这实际上是狗对外界刺激和内部的刺激作出的反应。
提问:
1、一对京巴狗会生出什么品种的狗?
学生回答:肯定是京巴狗。
说明:生物中这种现象非常普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生物的遗传现象,可以保证物种的稳定性。
2、这对京巴狗的后代与它们完全一样吗?
学生回答:并不完全一样,还是有区别的。
说明:生物这种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说明孩子与父辈及同辈之间的不同,这种现象我们叫做变异。每种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独特的,并且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所以说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教师告知学生,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与生活密切联系
提出问题引起争辩。
引导研究,首尾呼应。
学法指导。
学会小组学习
查缺补漏,提前预设。
鼓励学生课外学习,因材施教。
二、动物的特征
提问:
上面我们说的是狗的特征,那么其他动物也具有上述的特征吗?比如鱼、蚯蚓、鸟、水母、乌龟和蝴蝶等。
学生回答:不一定。
学生一起分析去掉狗所特有的一些特征,如有感情、会看家等。归纳出动物具有的特征:动物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排出废物、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能够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
从具体的一种动物到动物共同的特征比较,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三、植物的特征
提问:1、生物包括哪几类?
学生回答: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和病毒。
师生讨论:以上动物的`特征中,有哪些是植物也具有的呢?把不具有的特征去掉。
学生讨论并回答
2、你们知道植物有特征是动物不具有的吗?
学生回答:光合作用、一般生长在土壤里等。
3、这些特征是生物的特征吗?
学生回答:不是,只有动植物都具有的特征才是生物的特征。
4、植物需要哪些营养?
学生回答: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等。
教师展示图片并讲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
5、植物如何呼吸?
学生: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6、在这个实验过程中,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氧气被消耗了。
说明:植物也和动物一样时刻地进行着呼吸,而且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且有光的时候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是同时进行的。
7、动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植物怎么排出呢?
学生回答:落叶和呼出气体等能带走植物产生的废物。
8、植物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吗?
学生:有,如含羞草等。
说明:植物对外界的刺激也能作出反应,只是没有那么容易被人们观察到。教师展示图片并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等。
正反比较,学会思辨。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学生的基础
为起点,构建起新知识的体系,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归纳生物的特征
说明: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其他的生物如细菌和真菌等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如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内钉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小结
说明:今天我们探讨了生物的特征,现在我们想想小明家死去的狗是不是生物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是。因为死去的狗不需要营养、没有呼吸,了能生长和繁殖等,它已经没有生命的特征。
教师进行总结。
判断: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
巧妙小结,首尾呼应。
学习目标
1、说出眼的基本结构。2、视觉形成的过程。
3、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
学习重点
1、说出眼的基本结构。2、视觉形成的过程。
3、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
学习难点视觉形成的过程及预防近视的`对策。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图片见书P79)
外层______:眼球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
______: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中层:虹膜:中层前部,有色素,中央是____,通光
脉络膜: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睫状体:连接_______和_______的中间部分.
内层:_________:上有大量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内容物晶状体:像凸透镜,曲度可以调节,使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
2.视觉的形成:
(1)成像: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在视膜上形成_____
(2)形成视觉:外界光线在视膜上成像,感光细胞产生兴奋,产生神经冲动传输给大脑皮层的神经,形成视觉
二、自主学习、合作展示交流:
探究1近视眼的原因
由于眼球__________过长,或晶状体______过大,使物像落在视膜的前方.
物像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而视觉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___
探究2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1、近视眼由于物像落在视膜前方,故应配戴________.纠正。
2、看P82图4—51,了解预防近视应做到哪“三要”和哪“四不要”?
三、盘点收获
师生共同本节课的收获;师强调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课堂达标
1、眼球的瞳孔、晶状体和视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A.镜头光圈和胶卷B.胶卷镜头和光圈C.光圈镜头和胶卷D.镜头胶卷和光圈
2、为了预防近视眼,应该是( )
A.走路看书B.在强光下看书C.不躺卧看书D.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
3、依据“眼球的基本结构图”回答以下问题:
(1)有的同学沉迷于上,不但影响了学业的发展,而且因长时间近距离注视电脑显示屏,容易导致[E] 凸度增大且不能恢复原状而形成 。
(2)眼球的[J] 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卷。
(3)某人的眼球结构完好无损,但他也是盲人,这很可能是他的[M] 受损,导致 上产生的图象信息无法传导到 所致。
五、作业布置
1、P85--------1、42、预习《耳朵与听觉》
教案预览: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③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④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授课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人类的起源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认识观察现代类人猿
推测森林古猿当时的生活状况
叙述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相关资料和内容,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倾听教师有关生物进化论与神创论的介绍,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观看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
通过对比找出现代类人猿与人的异同点。
通过观察图片和录像片,小组以合作的方式尝试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况。
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论观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物观和唯心观点的斗争。
指导学生阅读图书和观看录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索、回答,并补充。
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运动方式、捕食等方面大胆进行想像,并进行适当的补充。
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环境的变化 (地壳的运动导致)
分析课本中的资料,小组之间互相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地壳的剧烈运动,使自然环境发生变 化,促使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组织学生分析,教师进行补充、纠正。
古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证据及历程
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观察早期的古人类化石,发现并提出问题,根据 书上的提示,分析“露西”和“东非人”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进化的地位。
小组讨论、分析交流: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在形态、劳动、使用工具、语言等方面的变化。
分组游戏。(肢体表达一句话的意思,体会语言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要点(骨骼的长短、粗细,骨盆的 形态等)并进行分析,引导答疑,树立进化的观点。
强调人类进化过程中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应很好地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
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 小组讨论:
明确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
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 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渗透保护珍稀、濒危动物的情感教育。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