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教育心得体会 \ 教师心得体会

《教师第一课》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篇)

《教师第一课》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篇)

《教师第一课》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最近抽时间仔细研读了由朱永新、高万祥等主编的《教书第一课》收获颇丰,感慨良多。该书共分为八章:书写教书的生命传奇;阅读教育大师;不可或缺的心理知识;师德的核心是大爱;在教改科研中收获幸福和优秀;写作——卓越教师和平庸教师的分水岭;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以及人际交往中的生活智慧。

在阅读第一章时,我觉得《新教育的专业写作特点》写得特别号,特别适用。它为我们课改背景下新教育的写作提供了蓝本和有益的指导。它一共有五个特点:一是强调理解与反思,反对表现主义:二是强调要与实践相关联;新教育认为只有做得精彩,活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三是强调客观呈现反对追求修辞(强调简单性,突出逻辑性);四是主张师生共写随笔;五是注重案例的分析。这些,我都进行过反复的研读与玩味。我一定会深刻铭记并且应用于我以后的教学生活中。

在拜读第二章时,我感慨于孔子的伟大,柏拉图的崇高。孔子生活在前551-前479。在他那个时代,他都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观;他办学,讲研德育第一位;他给人印象深刻的诗教;最总要的是他的启发示教育理论也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巴拉图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为国家服务;他开创了人类艺术和体育教育的先河;他还重视理性教育;还重视体验教育。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再叫上柏拉图的体验教育,正是我们今天新课改的理论来源。孔子,柏拉图,他们实在是巨人中的巨人,站得高,看得更远。

在读第三章时,我尤其痴迷于《心理教育中的与人秘诀》:“皮革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向学生表达出某种与众不同的期待,学生就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暗示效应”告诉我们给学生“贴上积极的标签”对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有强烈的影响作用;“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没小事,一句话的表达,一件事的处理,正确的,恰当的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刺猬效应”告诉我们在与学生的日常相处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双方才能和谐相处;“情绪效应”告诉我们师生的不同情绪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三明治效应”也就是认同,赏识,肯定,关爱﹢建议,批评或者不同观点﹢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我们在教学中,都可以用上。在读第四章时,我感叹于《爱,需要空间》。当然此爱非同于彼爱。它谈到了:“消极教育”——“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自我教育。它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教师不妨“懒”一“懒”;在教育心态上,教师不妨多些宽容;在教育方法上,教师不妨“抛”一“抛”。好一个“抛”字,它很准确地道出了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在读第五章时,《基于教学有效性的课堂观摩研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明白了课堂观摩的三种类型:教师的自我观察;教师对他人课堂教学情况的观察;朋辈式课堂观察研究。我了解了课堂观察研究的内容:是否讲清楚学习内容与学习动机;是否实际恰当的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概括性是否恰当;教学开展与学生的学习经验是否相适应;是否考虑学生的认真反应实际;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等等。这些对于我们以后的课堂观摩,无论是对观摩者或是被观摩者来说,都极其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性。

在阅读第六章时,我完全赞同“写作能促使我们自觉的进行专题式的深度阅读”;写作能积累研究素材;写作能使人头脑变得清晰而有条理。所以以后,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量多些一些,写写教学随笔,课堂实录之类的东西。

在拜读第七章时,我知道了口才对于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还有该书也对课堂怎样引入,怎样推进以及以怎样的方式来结束也有所阐述。这些都对我们教师的口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总之,读完此书,我感慨于该书既有有效的理论指导又有合理的实践支撑。我会把所学到的应用于我以后的教学生活当中。

《教师第一课》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2

一、教师的口才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

爱心、信心铺垫成功的谈话。在谈话过程中,对于有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加以宽容,而不是一味的责备。对于犯错了的学生,老师的指责和批评方式要适度,切忌粗暴和予以冷漠、挖苦学生的态度,特别是对于学习成绩不是很棒的学生。否则既有损教师风范,又不利于谈话效果的达成。再者,在谈话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俗话说,成功的首要秘诀在于自信心的培养。否则,将直接影响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甚至自暴自弃,产生逆反心理,反抗教师的教育。在谈话过程中,教师对于平时不敢表现和自卑心理比较重的学生要帮助其树立“我可以”的自信心,适度放大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相信自己。

谈话过程中缺乏尊重、宽容以及信任。一位美国较为知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学生是否得到了尊重。爱学生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而尊重就是教育者进行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对于学生适度性的宽容是很有必要的。

当学生所持的观点与教师发生冲突、不一致时,传统文化里“师道尊严”的教育理念很可能致使教师产生防御心理而否认学生的思想,而学生可能会因为从小就形成了对教师单一的倾听或者受教育而放弃真实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意念。再者,有的学生比较胆小,对教师有着很大的敬畏心理,害怕自己所说的话会得罪老师,或者是老师觉得学生所提的问题比较幼稚,因此在谈话技巧过程中学生更不会将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诉诸于在心理上有优越感的教师,这必将不利于教师和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内心困惑或者二者所谈论问题的更不会得到顺畅理想的解决。

二、写作是提高教师能力的第二大法宝

人和人之间沟通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语言沟通,一个是书面沟通。语言沟通,作为一线老师是非常擅长的,很多老师非常能讲,而且讲得也非常好,写作能力其实是他们比较薄弱的一个方面。他们和学生和同事,更多的是用一种口头的方式在沟通。所以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一般都比较好,书面表达对一线的教师来讲,其实机会并不特别多。只不过现在提倡科学研究的工作。

提高写作能力完全可以借鉴书上的例子,写教学日记、个案记录、教学实录,这“记录”不是写正规的文章,而是随意地随机地记在生活中发生的点滴,讲求及时与真实。而真正提高写作水平需要教师,做到的思路清楚、内容精彩、分析透彻、文字表达精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养成几个好习惯:多看书、多观察、多积累、多分析、多练习,做一名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教师。

《教师第一课》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3

假期读了《教师第一课》,眼虽留在文字上,但脑海却回想起从走向讲台的那一刻起……在讲台上走过了两年光景,在这两年的教学生涯中欢乐与辛酸同行,收获与遗憾同在。我有几点成长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教师是一份平静的职业,教师的工作是平平常常的,心态决定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教师要以良好的心态勇敢地面对挑战,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工作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主动去做,这样不但会锻炼自己,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同时也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机会。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陷,都有自己相对较弱的地方,只要不断学习,去吸收时代的、别人的、科学的、优秀的东西。学会学习,就会成功。

二、懂得感恩是教师成长的必备素质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老师,得有一颗感恩的心,也就是要具有良好的教育心态。因为感恩,你才有爱心,才会爱生活,爱从事的工作;有了爱心,才能长智慧,有了爱心,你才会努力,才会勤奋,才会反思,才会坚持,才会成长……现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觉得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源于感恩,是在感恩中静心学习,尽心工作,用爱心回报社会。

三、做个有心人,及时的反思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因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们最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教学行为,从教材解读与设计、教法与学法的选择、课堂细节的处理等层面去反思。作为日常的教学,我们应该多提问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这节课,我投入激情了吗?对教材的解读,有更恰当的角度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可测吗?这节课中最难忘的一个细节是什么?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如果重新来教这节课,哪个地方最值得改进?反思的深度,决定着教学所能达到的高度。活跃在教坛上的大师们,其实也是反思的高手,也是通过一步步的成长,才成为今日的“明星”。

作为一个老师,我们除了反思教学,还可以反思为人处事,反思一切可以反思的东西。同时,要边反思,边记录,用键盘留下文字,为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提供鲜活的案例。

四、总结经验,梳理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班级管理方法

毛泽东说:“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班级管理讲究艺术,要多动脑筋,考虑孩子的需求。从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上动脑筋,哄着孩子跟你走,制服犟牛用再大的力气不如一把青草效果好。所以教师要形成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坚持下去,成为制度。在安排各项工作要统筹兼顾,考虑问题要周密,使各项工作井井有条,井然有序。要制定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善于培养幼儿自主、自信、自立的品格,善于寓教育于管理之中,使每项管理活动都成为教育机会。总之,一个好的班级,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管理。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想有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班级氛围,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管理者的教师就必须掌握孩子发展的脚步,把工作做细、做好。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处处有教育,营造健康向上、个性张扬的班集体。

五、有爱心、耐心,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

人的智力是不等的,有差距的,也就造成了学习的差异。要想把孩子都达到统一标准是不可能,也就是说教好所有的孩子是不容易的。用统一的眼光看不同的孩子是不对的。要用不同的尺子来量孩子,发现孩子与与众不同的长处。千万不要用一把尺子来量所有的孩子,那样你满眼基本上都是差的孩子。孔子弟子三千,贤者才七十二。爱因斯坦小学呆头呆脑,学校开除;黑格尔大学毕业,辅导员的评价:“此人智力中等,不善长哲学”。没有想到开了个天大的玩笑,黑格尔成为哲学大师。孩子的发展有快有慢,我们怎能凭孩子的一时表现,判断他的`一生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