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分层教学实施方案(通用3篇)
为贯彻"特色引领、做优小学、做强初中"的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构建分层教学特色学校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打造新兴中学鲜明的教学特色,从20xx年10月,学校英语学科率先实施分层教学实验,数学学科相继进行,经过近一学年的调研、论证、试行,学校准备将实验学科扩展为英语、数学、语文,充分发挥分层教学的优势,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各项可比指标走在全市前列。特修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理论基础
1、因材施教理论。在传统班级授课中,要想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施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因此,把某些方面类似的学生安排到一个层次里,既可兼顾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一个可操作的水平,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针对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学习方法、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从各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二、教学目标
通过走班制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使其学习能力在更适当的学习空间得到循序渐进的有效提高。期末考试成绩、合格率、优秀率等可比指标进入全市前列。
三、学生选班
每年级层次班设为A(提高班)、B(基础班)、C(加强班),每年级设6个行政教学班,英语、数学、语文教学时每三个班按A、B、C三层同时实施教学。
学生选班指导意见:
⑴分别召开学生会和家长会,详细介绍学校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案,让学生和家长明确选班的意义和目的,实事求是的选择最适合自己学习和提高的层次。
⑵入学水平测试。开学初,学校组织英语、数学、语文学科年级水平测试,综合考察小学毕业成绩和本次测试成绩,其结果作为入学基础资料和选班的重要依据。
⑶教师建议。学校将成立学生选班工作指导小组,主要由学校领导、年级组长、班主任、课任教师等组成。其任务是根据学生水平测试成绩,为每个学生选班提出建议,供学生和家长参考,选班的最终决定权在学生。
⑷选班工作一般每个学期进行两次,根据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同时充分征求家长意见进行调整。
四、分层教学
(一)A层次
1、教学目标
在全面达到课标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强化能力拓展,考试成绩优秀率达到50%以上,合格率达到100%。
2、课堂教学原则:"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
大容量——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加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
快节奏——强化预习、展示、提升"三环节"教学,引领学生主动预习、主动展示、主动提升。
高效率——教学目标全员"堂堂清"。
(二)B层次
1、教学目标
全面达到课标目标要求,学科考试成绩良好率达到50%以上,合格率达到100%。
2、课堂教学原则:"强基础、勤活动、习方法"
强基础——强化双基的学习和训练。
勤活动——用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提高。
习方法——重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全员实现"三清"。
(三)C层次
1、教学目标:按照课标基本要求实施教学,学科考试成绩合格率每学期提高5%—10%,力争中考合格率达到70%。
2、课堂教学原则:"低起点、小坡度、重提高"
低起点——加大基础知识的补充和复习,使每一个学生"听得懂、跟得上、乐意学"。
小坡度——分解目标,强化激励,培养兴趣,使学生从微小的进步走向更大的进步。
重提高——强化"双基"的学习和训练,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提高,基本目标全员实现"三清"。
五、教学评价
在评价方法上推行发展性增量评价,"以入口定出口,从起点看变化",重点考核每个层次中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变化和发展。
1、学生评价,重点看每一次检测后进步的幅度,只要进步就给以积极的鼓励。
2、教师评价。一是层次教学目标完成情况,二是年级学生整体水平提高情况。
六、教学研究
1、推行"五分一统"分层教学模式。即:在统一教材进度的前提下,实现分层授课、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考查、分层评价。分层授课,就是根据学生的基础按三个层次确定教学目标、形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分层练习,就是通过必做、选做等形式,安排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分层辅导,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分别进行辅导,包括查漏补缺、学法指导和心理辅导等;分层考查,就是在阶段性检测中,在基础试卷的前提下,设置加试题;评价分层,就是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调动每一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集体备课。围绕"五分一统"实施集体备课,共同形成三个层次的教学设计和流程。
3、强化课堂教学目标意识,学习实践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4、实施班级小组合作学习实验,研究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和模式。
七、学生管理
分层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生行政班的体制,加大了学生日常管理的难度,对学校及年级组的管理机制将带来不小的挑战,教师团队建设和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探索是分层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年级组长及各位教师要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积极实践和研究。
1、学生自主管理。为便于管理,设立层次班长和层次课代表、学习小组长等,把学习的主动权、选择权和管理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管理的模式和策略。
2、教师团队管理。任课教师兼层次班班主任,负责层次班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并及时与行政班主任交流沟通学生情况,建立由年级组长、行政班主任、层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组成的管理团队,为分层教学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孔子曾今就提出过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教过初中的老师都会知道,现在初中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难题就是学生的成绩分化相当严重,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所学内容的加深,这种分化现象也就越严重。学生们对于英语学习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各自的学习兴趣同时英语知识的摄入途径也都不同,老师如果采用同样的方法来教育他们,就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另外一些学生却吃不了的现象。分层教学就是在总体教学目标的背景下,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将教学内容分层,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进而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接下来我就对具体的分层教学如何实施来进行探讨。
一、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就是指老师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按照一定的考核标准,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等级,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教育,避免了教学过程中有的同学吃不饱,有的同学吃不了的问题。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智商、基本知识、灵活程度的测试,然后进行打分,将学生分为A、B、C三组,A组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智商也比其他组的学生高,学习的接受能力较快;B组的学生成绩中等,学习兴趣不是很浓烈,接受能力也相对一般,B组的学生差不多占了全班的大部分;C组的学生相对而言成绩就比较差,学习兴趣不够浓烈,思维能力较差。这三组的定位可以分别是提高加深组、综合掌握组、基础技能组,根据不同的定位对三组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制定出最符合实际的教学任务。同时老师也要定期的对学生进行考核,认真观察学生学习情况的进退,适当的调整分组。
二、教学目标分层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学习产生信心,教师针对A、B、C三组实行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A组也就是提高加深组,老师要求该组学生在熟练掌握课本内容的同时,能够不断的拓展学习平台,增加课外知识的摄取,对于单词还有短语能够自由的应用,达到英语知识的自主输入与输出;对于B组也就是综合掌握组,老师便要求他们能够充分的掌握课本上的内容,培养学习兴趣,对于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能够灵活的运用,争取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对于C组也就是基础技能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对他们有过高的要求,基本上按照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来实施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课本中的生词与生句。
例如在八年级的课本中有一个单元是: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对于这个内容的教学,老师给A组制定的学习任务就是除了能够熟练的读出还有写出书上的活动短语,还要求能够把这些短语运用到生活中,用这些短语描述出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课外活动的具体内容;对于B组老师制定的学习任务是能够在课堂上把这些短语还有单词都熟练的掌握,争取能够用这些短语进行简单的会话还有写作;对于C组呢,老师便要求学生能够弄清各个短语的意思,准确的发音,并且利用课余时间争取把这些句子熟练的记下来。
三、教学过程分层
分层教学实施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便是教学的分层,教学的分层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教学方法、提问、课外活动、作业、检测,从这五个方面来进行分层教育,使不同层度的学生能够异步达标。
1.课堂教学方法分层
老师在上课时首先要明确对各个层次的学生所制定的具体的教学目标,上课的课时进度便以A、B两组为主要依据,教学内容以A、B两组的需求为公共内容。对于A组学生便少讲多练,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学习方法,锻炼思维能力,强化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对一个论点展开深层次的探讨;对B组的同学则要精讲精练,注重授课方法,知识的传达,要在技巧和基本技能上多下功夫,同时严格要求学生高质量的完成作业及能够进行日常简单的交流沟通;C组的学生则要注重浅讲多练,以最为通俗易懂的方法对他们进行知识的传达,加大训练力度,使他们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个很好的掌握。
2.提问分层
课堂提问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它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提问中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进行三个层次的提问:如在“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这篇文章中,对于A组的学生,老师设立的问题就是“what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 and what measures do you think we can take to solve this problem?”这类问题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进行阅读外的拓展;对B组的学生则设立问题“what the main ideal of the passage? Why modern children have so much pressure?”这类问题就是对文章的一个概括总结,要求学生充分的了解文章;C组学生的问题“How many children does they have and when does the children go home?”这类问题通俗易懂,答案在文中简单明了。
3.课外活动分层
教学活动是师生间感情沟通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增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在课外活动中,老师可以为学生设定不同的活动,对于A组的可以设立像是用英语编排话剧,小品之类的;对C组则可以是自己动手设计编排英语手抄报,让大家共同传阅、欣赏;C组的同学则可以让他们制作一些简单的英文节日贺卡。这些简单的课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同时也能够锻炼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还有作业分层与检测分层也都是根据ABC三组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知识的掌握情况来逐一制定,让学生充分的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增强自信心,在学习中感受到喜悦,保持良好的上进心。总之,分层教学方法的实施,充分解决了学生良莠不齐的问题,使学生得到全面的良好的发展,落实了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变被动为主动,不断的进步,提高英语水平。
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已有几个年头了,总感觉所教班级多,时间少,任务重,压力大。县教育局提出五大镇小学英语成绩合格率要达到90%,这对于我们一线英语教师来说是一个难题;加上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也在积极探索:要想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使所有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就必须打破和摒弃传统的“一刀切”、 “齐步走”等教学模式。这时,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走进我们的视野。
一、课堂分层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一)学生英语水平悬殊须分层
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之间英语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有些学生受家长重视,参加多种形式的英语培训,如卓越英语、昂立英语等,他们的接受能力会强一些。教师授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太浅且速度太慢,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而造成了他们“吃不饱”。因此在课堂中,显得索然无味、无所事事。与之相反的是有一部分学生和家长没有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在小学阶段只要学好数学、语文就可以了。于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内容的增多和加深,他们感到教师的授课内容偏难且速度太快,跟不上老师的步伐,时间长了,对英语就失去了兴趣。为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实施“分层教学”,做到既不压制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又不放弃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培养更多的优秀生,尽可能多地转化学困生,也就不是一个口号了。
(二)学生个体差异不同须分层
每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所表现的兴趣、天分和能力以及心理发展水平都会有所不同,存在着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又容易被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忽视,因此,在同一个班按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搞“一刀切”的教学是不切合实际的。我们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且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力求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那么分层教学就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它的目的并不是消灭学生之间的差异,消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可以说分层教学刚好是运用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它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包括后进生在内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二、课堂分层教学实施的策略
(一)学生分层,注重实际
可以说一个班中,学生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说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等,他们的学习方式、接受知识能力等会各不相同。如果要实施分层教学,就必须以分层方式把他们区分开。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此,在分层前,对学生原有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和个性特点等进行了全面、充分地了解,把他们划分成A、B、C三个层次,A为优等,B为中等,C为后进。一般是按学生现有掌握的基础知识情况,按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按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来进行划分的。当然,不同的课型也可以有不同的分层,而且在不同的课例中,学生所表现的情况也不一致。正如恩格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为此学生的层次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可变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他们的综合素质会相应地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就要注意这些变化,并以此定期对各层次学生进行小规模的调整,以此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递进。
对于我们这些班级相对较多,个别辅导时间少的英语老师来说,每个班能有几个小助手、小帮手之类的,那是一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啊!这学期我就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遵循自愿、均衡的原则。各小组基本一致:有同等数量的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总人数相等;学生以自愿为主,适当调整:不要强迫学生参加哪个组,尊重他们的意愿,来作适当的调整,以保证达到“均衡”。并由组员推荐一位有责任心的,各方面能力强的担任本组的组长。这样一来有利于本组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二来有利于各组之间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赛,相互激励。实践证明,这十分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充分调动了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二)备课分层,明确目标
都说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话一点都不假。你只有备好课,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驾驭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那么在分层教学中,就要按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进行分层次备课。教学实际中,如果对差异较大的学生制定同一的教学目标,很可能会出现优秀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学困生跟不上的局面。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后,我们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充分的学习机会,并学有所获,才能达到激发各个群体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同时,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分析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目标,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这样才能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多数学生学会并掌握知识的要点和重点,使优等生能在知识的网络中、对比中、拓展中学会灵活运用。例如:在教授PEP 5《My New Room》 Part A Let’s learn中,我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对C层学生要求理解和认读trash bin, curtain, mirror, end table, closet等单词;对B层学生不仅要求能认读单词,而且能熟悉“In my room ,I have ….”的句型;对A层学生的要求是在B层学生的基础上,并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相关的单词和句型。在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备学生,即对班里的每一个学生有个深入的了解,采取什么教学手段,如何应对和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三)教学分层,提高效率
课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的效率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根本保障。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里都能发挥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得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并注意难度。对于A层学生要设计一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以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对于C层学生关键在于培养他们学习兴趣,树立他们学习信心,因此,设计的问题要简单,让他们从厌烦学习转到愿意学习上来,感受成功的乐趣。比如在复习“forest”这一单词时,对于C层学生提出认读并回答“Do you like the forest?” “Is the forest big?”等简单问题的要求;而对于A层学生则设计“What’s in the forest?”等较为复杂的问题,并要求他们能用所学句型“There are many trees/animals …in the forest.”来回答。这样使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课堂活动,做到了层次互动、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教师就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运用练习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分层练习操练时还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互相帮助,通过他们之间的互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步。教师布置作业时也要实施分层,由于课堂教学目标不同,为巩固所学内容所设计的作业也应有所不同,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能力与学生的作业难度与量得到协调和统一。量力而行,使每一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如在一般的词汇、对话课后,作业是这样布置的:对A层学生,要求他们记熟单词和句型,并给他们一定的情境做拓展活动;对B层学生,要求他们记熟单词和句型,并会进行替换练习;对C层学生,只要求他们适当掌握单词和句型就可以了。实践证明,这一作业形式很受学生欢迎,因为它符合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实际。
(四)评价分层,感受成功
教学评价运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在反馈学生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应有益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以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过程为依据,无论是在课堂教学的提问、练习、讨论和作业后,还是在阶段测试后,都要进行及时和不同的评价,并对达成本层目标,特别是取得进步的学生加以鼓励。同时,在对各层次学生所达到的目标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层评价。要记住对后进生以表扬为主,使其得到成功的快乐;对中等生以鼓励为主,使其向优等生看齐;对优等生则用评价提高其竞争意识。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要求的教学评价,让评价具有及时性和鼓励性,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在分层评价过程中,要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的发展情况,通过评价使学生在横向竞争和纵向竞争中,不断感受成功的喜悦。
《标准》还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力求终结性向过程性、发展性转变。并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动态评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上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发现自己的不足,把压力变为动力。分层评价是建立在尊重和激励的基础上的评价方式,如学生在测验中不达标的学生可以允许重考,只要学生愿意,次数不限,直到达标。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必追求完全的层次化,教师应掌握一种让学生几乎察觉不到的层次教学的艺术。因此,在评价中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形式和标准。记得在一次单元考试后,我则在每个学生单元试卷上,分别给他们写上评语:“好样的,保持住。” “有进步,加油!”“教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考及格,只要你努力。”等,当学生看到这些评语后,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流,他们会认为老师在关注着他,而无需在班级里指名道姓,谁进步了,又有谁退步了,免去了很多尴尬以及伤害。
三、课堂分层教学实施应遵循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在英语教学中,全面性原则和分层教学两者是一个统一体,前者是指导,后者是实践。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
保底性原则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应该也不能够用统一目标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分层教学中,对后进生适度降低教学要求,但必须保证后进生达到《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动态性原则心理学表明,人们成长过程既有相对的阶段性和稳定性,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显然,对学生的分层也是一个相对的动态过程,切不可固定化。
主体性原则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分层教学中从对学生的要求、课堂分层教学模式、分层评价等无论怎样细化的项目和对学生的要求,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分层教学有其存在的强大生命力,它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切实落实因材施教的思想;培养学生之间互助、合作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善于思考的习惯;激发并保护每一个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并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希望广大的一线教师能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实分层教学,并让它焕发更多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