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知识 \ 工作心得 \ 心得体会范文

读《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的心得(通用3篇)

读《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的心得(精选3篇)

读《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的心得 篇1

这本书是我在一个群里面,群主妈妈列的一个书单中的一本书,我就照单把两本妈妈读的关于孩子学英语的书都买下了,还有一本是《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还没有看),先谈谈《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有个学习英文的宝库,里面附有大量的免费学习的网络资源,还有安妮鲜花的观点非常正确,“单词是末,阅读才是本”。

我们的孩子学习中文就是头2年的大量的输入,然后才有了强大的输出,一开始我们不会纠结孩子的发音,是否跟读等,也不必认字,学习英文也是这样,当作母语一样学习,当然我们少了英语环境这是个事实,但是我们可以创造,我们可以给孩子听大量的英文儿歌,音频,看原版的动画片,读原版的绘本,大量的输入,估计也要2年,之后就会有巨大的收获和惊喜了,就像我儿子现在的中文语言水平,总是会给我们惊喜,说的话太厉害了,很快大人就要讲不过他了。

英文教材我是买对的,我先按兵不动,不急着教儿子也是正确的,我要先自己花时间摸索适合自己孩子的英文学习道路,我要学习很多知识,(孩子学习的同时,家长也要给自己充电),我也是从群里的讨论才知道了现在国际上都是用phonics(自然拼读法),不教音标,让孩子自己拼读,见字发音,英文单词的读音还是很有规律的,只是我们从来没有研究过。

安妮鲜花在博客上发表了自己对女儿安妮在加拿大学习的第一手资料,与国外老师的交流体会以及对中外英语学习差异的思考等,引起的大量的关注,回国后,创办了安妮英语俱乐部及安妮英文图书馆,还汇总了博文出版了这本书。

我是个英语发烧友,在英文水平达到顶峰时大学毕业了,以后就没有进步了,我深信多学习一种语言就多打开一扇认识外面世界的窗户,世界上很多优秀的书、报刊等都是英文的,我们看到的翻译过来的只是一小部分,而且已经有了译者的思维,我非常希望我的孩子能够用自己的思维去直接看外面的世界。这必须有个过程,没有捷径,但是路走对了,绝对比目前国内一般的孩子在课堂上及课外辅导班上学习的英文更实用更高水平。

昨天我在扬子晚报上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英文水平达到初中生了,妈妈是搞英文培训的,许多我们都学不来,简直是个罕见的英语天才,但是我在安妮鲜花的书里看到的在国内培养孩子的英文的一系列的方法都是可以学习的,她的女儿并不是神童,人家外国人是非常重视阅读的,教英文的方法跟我们完全不同,跟我们教中文也不一样,那是大量的阅读,不像我们每个年级列几本书的书单,再出题考考就算阅读考级了,他们讲究的是流利的朗读以及速读与精读结合等等,单词也是按照拼写规律来识记的,每周就教十几个单词。安妮鲜花强调妈妈的英文水平并不重要,水平高点当然更好,可以和孩子交流,妈妈要做的就是在恰当的时候给孩子合适的书及材料,妈妈会提供许多绘本、音频、视频等,但是孩子可能只喜欢其中的小部分,没关系,等以后有机会再拿出来,说不定孩子就喜欢了。

“背1000个单词不如积累100个真实场景下的表达方式,输出是输入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输入一点点就开始关注输出,极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和厌学。”中文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学习phonics,需要有前期的准备,大量的听原版儿歌、故事、动画片,加强听力辨音能力。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如果急功近利,最终损害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英语能力,更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后劲。”学习其他东西也是如此,家长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比较,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后劲比学习成果更重要。看了这本书,我也在思考中文教学方法,阅读中文绘本的方法,我们大人认识了字往往忽略了绘本上图画中的细节,不懂得欣赏图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听音辨别能力是非常强的,我们要欣赏孩子的闪光点。

我在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去关注安妮鲜花的博客,以及其他关于孩子学英语的方法等,我发现我们这里的家长都是关心哪个培训机构好,而不是自己认真的去教孩子和孩子一起学习,家长也要充电也要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而不是把孩子扔给培训机构就自己打麻将去了。我也刚刚起步,我是想让同样家里有幼儿的家长不要错过的孩子的英语启蒙,我也正在摸索阶段。

读《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的心得 篇2

从事英语教学多年,对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一直存在困惑:到底是教单词,让学生学会读单词?还是让学生感知英语,大量输入?在学期开始,蔡老师组织低年级英语教师,一起探讨低年级教学目标和方法。老师们意见不一,蔡老师就推荐了《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一书。读后,我豁然了,真的是恍然大悟,受益匪浅。

本书把国外的英语启蒙体系和国内孩子的实际结合起来,为中国孩子学习英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为中国孩子的英语启蒙画出了完整的路线图。作者在书中阐述:“语言是有规律的,儿童成长也是有规律的。尊重语言学以及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用母语的方式,用中文学习的模式来思考和解决英语启蒙中的问题,通过日常生活中原汁原味素材的输入,从听力辨音能力和情境对应能力两个基本点入手,建造第二母语的游泳池。而这个游泳池的关键,是科学体系的建立。有了这样的体系,孩子最终获得的将是活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印象很深的是作者提出的一个观点:尽可能早地给孩子磨英文耳朵,也就是让孩子尽早接触原版英文资源,例如:英文原版动画片、歌谣、诗歌、故事等等,让孩子经常听,为他们创造尽可能纯正的语言环境。磨英文耳朵的关键不在于听懂每一个单词,而在于熟悉英语的韵律节奏,培养语感。首先得让孩子大脑中储存足够多的语音信号,他们才能区分各种信号的不同,所谓的辨音能力就是这样形成的。孩子听得多了,达到了一定程度,再结合具体的场景,就能够自己说出来。开始可能是模仿,但又不仅仅是模仿。他们是按句子输出的,而不是按单字输出的。英文也是一样。孩子们需要的是理解整句话的意思,而这种理解,都是放在情境中去实现的,和情境对应得多了,理解能力自然就上来了。而那些死抠单词的听力输入方式,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拿出单个的词都知道,但是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由于中间的省略、连读、弱读等等变化,由于缺乏整体理解能力,即使是一句非常简单的话,也难以理解其完整的含义。从这一点上来说,一定强调听懂了多少个单词才算听懂,这种方式只能限制孩子的听力积累,尤其对孩子的韵律节奏训练不利。而韵律节奏训练是比单个词的发音更重要的语感训练。

从这个观点,我想到了自己在低年级的教学,真的很惭愧。为了给学生拓展一些课外阅读,我选择了一些课外英语故事读给学生听。当然,我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却办了坏事。为了让学生听懂故事,我一个词一个词的教,一个词一个词的解释。故事说完了,按照学生记得的单词数来进行奖励。真是惭愧。这样的教学阅读,还不如不教。细细想来,这破坏了语境,割裂了语句,最终只会导致学生英语思维的停滞。

随后,我在低年级进行了实验。我选择了大量的英语素材,如歌曲、视频、绘本等。在教学涉及相关内容时,就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非常感兴趣。在观看数遍之后,发现他们也都能记得简单的语句。在进行课文内容输出时,学生都不自觉的加入了一些他们在素材中所看到听到的内容。我非常的开心。我想,学生们在朗读这些歌谣的时候,他们不一定明白其中每个单词、句子的意思,仅仅就是跟着节奏和感觉走,在多次的聆听和跟读之后,其中的含义和韵味就在孩子们的心中自然生成了。达到了语言内化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书中还对如何与孩子进行phonics启蒙教育、背单词、提高阅读水平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说明,提供了许多非常有用的学习资源和网络资源链接。在一次次的反复阅读之中,让我的心中不断涌起迫切的感觉——迫切地想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改进熏陶学生英语的方式……

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读它,让我们孩子的英语学习少走弯路,让英语学习变得快乐、轻松、高效!

读《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的心得 篇3

最早接触学习中的羞愧感这个概念,是在20xx年左右,克拉申写过一本书,叫做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他在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叫做“Affective Filter”。中文译为“情感输入假说”。克拉申认为,学生置身在一个学习语言的环境里并不代表他就能学好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还要受到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的因素为学习者的情感状态。主要指焦虑和放松。越是焦虑的学生,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少,反之,则容易得到更多的输入。

对于这一条,我一直抱有一个疑问:焦虑地学习,与放松地学习,差别到底能多少?这个差别是如何衡量出来的?

几天前,去墨丘利,遇见呼呼,她提及了学习的羞愧感这个部分,并且列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担心自己说不好。这就是羞愧感的一种。当呼呼的例子举出来以后,我对学习中的羞愧感这个部分有了一个领悟——我知道了羞愧感具体到学习中时,会有哪些呈现形式了。

有一个学生,她在学习当中相当放松,做角色扮演,和同学互动,她都应对自如。她对语言的吸收快到令我惊讶。我问:“我发现,你在学习当中,没有什么羞愧感哎。” 她说:“对,反正我们谁也不认识谁,说错就说错,有什么要紧。”

她丝毫不介意自己学习发音时的面部的表情是否优雅,也不担心自己的发音是不是地道漂亮。至于语法。她抛到脑后去,只想着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好。她所有的精力只用来做一件事:学英语。

这样一个零基础的学生,我们去年相识,到今年下来整整一年,她的语言水平在国外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了。

当然,她强烈的学习动机也是她语言进步如此之快的关键因素。而学习动力亦被克拉申归入了“情感输入假说”这一项内。

扯远了,继续谈论羞愧感的话题。羞愧感,到底是怎样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呀。

想起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当课上他的同伴都能够自如地回答我的问题,轮到他时,他憋呀,憋呀,最后干脆红涨着脸,生生地僵在哪里,一脸的挫败和恼怒。我开始理解,哦,他有挫败感了。所以,我得问一个他能回答出来的问题,保护他的自尊。

也想起一位姑娘,曾经,我纠正她发音时,她有多么恼怒。我被她的恼怒弄得有点莫名其妙。现在,我明白过来,当我一次次纠正她的发音时,作为老师的我是不介意的,然而,作为学生的她,模仿了三四遍后,总是模仿不对,那种恼怒,带着多么大的沮丧。

以及,在我设计的游戏里,游戏涉及到输赢时,可爱的熊孩子们看见自己的同伴输了以后,童言无忌,说“哈哈哈,你输啦。”那个输了的孩子是多么气急败坏。于是我一边告诉孩子们“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你有没有努力。”一边思考,“道理谁都懂,可是,到了那个环境下,输了还是会感到沮丧。没有谁喜欢失败。”于是,开始转而设计群体合作性的游戏。

那个青春期的男孩和那位姑娘,当他们将时间放在:感到沮丧、感到恼怒、发脾气时,他们被一种羞愧感困住。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就分散到了这种情绪上。要等自己的情绪平稳了,才能全心全意学习。

而当我开始设计合作性游戏时,孩子们之间会因为同伴的失误而责备。有趣的是,那个责备同学的孩子,他自己竟然也有同样的失误。于是,被责备的人说,刚才你还说我呢,你看,你现在不也是这样吗。一顿口角在所难免,口角过后,我跟孩子们解释他们做成或做不成的原因。

慢慢地,孩子们发现,原来我们都会犯错啊,我们都有运气不好的时候啊,我们都有需要被人等的时候啊。当他们共同完成任务时,他们喜悦地相互拥抱。当他们之中有人失误时,他们彼此责备的声音越来越小,也越来越少。指责所来带的羞愧感逐渐被相互理解所替代。

孩子们开始对自己所在的群体产生一种信任。在这个空间里,我是安全的,我不用担心自己犯错了会遭到责备和指责。于是,他们能够全心全意地学习,而不怕犯错。他们能够在错误面前坦然一笑,继续努力。他们能够保有对学习的兴趣,和对自己的信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