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感悟心得2025_观看攀登者的体会及收获(通用5篇)
《攀登者》讲述的是为弥补1960年中国登顶所留下的遗憾,1975年,由“一代攀登者”方五洲(吴京饰)、曲松林(张译饰),“二代攀登者”徐缨(章子怡饰)、李国梁(井柏然饰)、杨光(胡歌饰)两代攀登者组成的中国“攀登联盟”,举国之力,向珠峰发起冲顶挑战。
在攀登过程中更是不断遭遇各种难以预测的危险时刻,多次命悬一线。在种种困难面前,众人未曾妥协,选择团结一心,带着向死而生的攀登精神,奋勇向前,展露骨子里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
“不到长城非好汉,登顶珠峰真英雄”方五洲和他的队员们正在前行,登上去,活下来,让世界见证中国奇迹。“冲顶中国高度,攀登永不止步”一步一步的向前,他们在挑战人类极限,他们在书写中国辉煌。山高绝顶人为峰!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么它的颜色一定是中国红。
这是一种坚持,一种信仰,给予我们前进的力量。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春华秋实,70年不屈不挠,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闪耀在天空,它承载了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为了共同的信仰,多少人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这些感人泪下的故事,让我对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懂得了爱是一种力量,爱是一种承担,爱是一种荣耀,爱是一种回报,爱是一种奉献……今天的我们更要向爱护生命一样,爱护五星红旗,因为它神圣不可侵犯。接过长辈的旗帜,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
1960年5月24日,人类中国人首次从喜马拉雅山北坡登上珠峰,令世人震惊,王富洲、屈银华、贡布成为家喻户晓的登山勇士,如今这部《攀登者》电影,又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登山精神。
登山精神就是要有勇于攀登、不怕吃苦、胸怀天下,团结合作,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精神。登山精神是让我们更好的去结合实际做好我们要做的事情,实现我们的目标。
扶贫攻坚好似登山,一座山登完了,还有山需要攀登,人生不到生命的尽头,就要奋斗不止。扶贫攻坚如登山,循径而上,则是在创造扶贫工作的辉煌。然而路途艰险,一路上重峦叠嶂,需要每个人付出代价。扶贫攻坚如同一座山峰,我们要想完美的成效就要勇于攀登,努力攀登。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们登山如此,现在我们的扶贫攻坚也是如此,只要我们努力了,就没有无法逾越的障碍;只要我们努力了,就离我们预想达到的成功更近了一步;只要我们努力了,相信到20xx年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攀登者》电影的原型史实介绍,转自邓铂鋆。中国人首次攀登珠峰是在冷战气氛最紧张的年代,某人溜到了印度,印度自此借机不断干涉我国内政,对我国有领土野心。中苏决裂之后,面临重大经济困难的中国一个宣示有能力独立解决问题、有能力凭借自己的手段排除艰难的标志。
有关部门挤出宝贵的外汇采购重要物资并派专机运输。为了帮助登山队节省路途上的体力,西藏日喀则修筑了一通向珠峰的现代意义上的行车公路(虽然很简陋)。登山活动并不太平。由于当地叛匪出没,登山队由一支150人的军队保卫,所有登山队成员都携带枪支防身,因为登山行动前夕刚刚有一批解放军的医务人员遭到匪军袭击牺牲。登峰酝酿期间,中国正与尼泊尔进行边界谈判。中国提出平分珠峰,尼泊尔嘲讽:“贵国都没爬上去过,凭什么分一半?”同时,从当年开始操作了六十年“猴戏”的印度一直对西藏存在企图,印度登山队计划攀登珠峰,宣示力量存在。在新一轮中尼边界谈判前夕,听闻印度登山队即将取得成功的高层下令,“登山队200人因为伤病只剩下19人符合登顶条件不要紧,只剩下一个人也要爬上去”。
接到命令的时候,登山队因为接连的恶劣天气和意外遭遇重创。多名冲顶种子选手受伤,2名随行进行冰川研究和气象观测的青年科学家遇难。根据天气预报,下一次恶劣天气将在2天后袭击珠峰,一行人决定下撤。接到了冲顶命令之后,登山队召开动员大会,红旗下宣誓,选择4名尚保有实力的选手组成突击队,冲顶珠峰。突击队队长突发身体不适,不得不离队,又一名没有准备的后备队员补上缺额。这位队员本来是执行摄像任务的。为了避免更多的牺牲,多名适应高山气候的执行物资后援支持的藏胞队员下撤,本来他们要跟随登顶突击队前往海拔8200米处,帮助突击队搬运辎重。事实证明,这一决定是经验不足导致的判断失误,登顶4人携带物资明显不足,并消耗了大量体力搬运物资。
攀登过程严重超时,物资消耗殆尽。在攻克障碍的过程中,队员们不得不脱掉防寒靴,导致手脚严重冻伤、坏死。一位队员甘当人梯,把队友扛上障碍物,自己体力不支无法前进。另外三名队员知道他可能牺牲在山路上,忍痛把他安置在避风处,并留下小队携带的大部分食物和氧气。这位队员自认时日不多,没有动用一丁点物资,写下遗书静静等死。深夜,三名登山队员氧气耗尽。他们决心“死也要死在山顶”,冒着风雪摸黑登顶。他们丢下了用尽的氧气桶等负担,但是仍然携带五星红旗和一尊主席像。这是一场人类在严酷大自然面前注定失败的不自量力。
然而,三名队员凭着顽强的精神力量,硬是实现了人类首次登顶珠峰北坡、人类首次夜间攀登珠峰、人类首次连续14小时不携带氧气登顶珠峰的奇迹。到了山顶,精疲力尽的三人想到,“如果我们死在山上,世界上就没人知道我们来过这里”。他们强打精神,留下了随身携带的国旗和主席像,写下了记录登顶人员、登顶时间的字条,硬撑着下山。半路上,三人遇到了奇迹恢复的队友。此时,登顶队员已经24小时没有进食了,靠吃雪解渴、压饥,队友节省下的食物和氧气救了三人的命,四人相互搀扶下山,在暴风雪中返回营地,途中两名队员险些坠崖遇难。因为暴风雪,印度登山队铩羽而归。之后的边界谈判异常顺利,中国得到了半边珠峰。
这四位登顶英雄,分别是地质工作者王富洲、解放军炊事员贡布(藏族,农奴逃亡参军)、伐木工人屈银华、消防队员刘连满。从普通的劳动者成长为征用人类第三极的勇士,他们只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他们原本平凡的命运,自从跟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就注定了他们的一生将抵达旁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电影《攀登者》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然而因为雪崩,登山队员方五洲不得已丢掉了摄影机。就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这次登珠峰甚至不被国际认可。
从1960到1975,中国的攀登者们遭到了15年的质疑与屈辱。第一代的攀登者们的遗愿如犹在耳,第二代攀登者们再次出发,向着世界第一高峰发起冲击。
那么冷冽的风雪,气象专家多次建议停止攀登,雪崩袭来被吞噬淹没或跌入山谷,山间缝隙甚至要靠登山队员冒死纵身一跃……
终于登顶了,终于留下了影像证明。这个“终于”来之不易。看到预告里“为国登顶”这四个字我挺骄傲的。真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很自豪。
《攀登者》中登山运动员凭借着惊人的勇气、智慧和毅力,以搭人梯的方法创造了奇迹,他们在极其严寒和饥饿的条件下忍受着冻伤的巨大困难,成功的让五星红旗飘扬在了珠峰之巅。
现实生活中,中国的登山者在珠峰搭建的“中国梯”,让后来许多国家的登山队员顺利登上世界峰的。然而,几名登山队员也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部分登山员因严重冻伤做了截肢手术,落下终身残疾。就是他们的团结拼搏无畏艰险,映照着中国人永不言败、砥砺前行的精神,希望这种精神,也在孩子们的身上继续传承下去。
有些历史没人讲,我们就会遗忘;
可是有些历史,我们不应该遗忘。
珠穆朗玛峰,8848米,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
这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实,然而珠穆朗玛峰背后的故事,则没有多少人知道。国庆档电影《攀登者》改编自真实历史,讲述的就是我国登山队和珠穆朗玛峰的故事。
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边境线上,珠穆朗玛峰的北坡、西坡和东坡都在中国境内,仅有南坡在尼泊尔境内。1720xx年清政府派出三名人员,专程进入西藏测绘地图,在1720xx年间完成的《皇舆全览图》上,便明确地标上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
虽然珠穆朗玛峰的发现是在320xx年前,但因其环境极其恶劣,常年积雪、空气稀薄,暴风雪、雪崩等时常发生,这让人类对其望而生畏。直到,人类才首次对珠峰进行攀登(有明确记载的)。这是一支英国登山队,从中国境内西藏北坡出发,但他们没有越过北坳,自己宣称到达的高度是6985米。
,英国第二支登山队再次从西藏北坡出发,他们越过了北坳,在到达8225米的高度时,因七人死亡宣告失败。这之后又有十几次的攀登,但均告失败。直到1953年5月29日,尼泊尔向导丹增·诺尔盖和新西兰登山家爱德蒙·希拉里在尼泊尔境内从南坡出发,首次成功登顶珠峰。然而南坡攀登珠峰的难度比北坡小。
我们为什么要攀登珠峰?
1960年,中国正处在最艰难的时期(三年灾荒),而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组建了一支登山队,准备攀登珠穆朗玛峰。国家为什么要在最困难的时期去登顶珠峰呢?要知道登顶珠峰要花费巨大人力、物力,甚至要面临着牺牲。
这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与尼泊尔进行边界谈判,商讨珠穆朗玛峰的归属权,而尼泊尔却嘲讽:你们都没登上过珠峰,凭什么说它是你们的?要知道尼泊尔在1953年已成功登顶珠峰。
面对尼泊尔的挑衅,我们只能被迫启动登顶珠峰计划。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我们曾向苏联求助。1957年中苏提出了1958年侦查,1959年试登,1960年登顶的计划。但后来在筹备过程中,因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中断了支援。没了支援,但我国仍然决定,自己来登顶。
在1958年,印度也开始不断干涉我国内政。1960年,我国人员在国外购买登山装备时,得知印度也在暗中筹备登山计划。一旦印度人捷足先登,势必会以此在边界问题上宣传造势。这一消息传回国内,当时的高层领导就下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要先于印度登顶。
悲壮的成功
迫于形势,一支登山队很快组成了,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一共214人。然而每一次的攀登,都伴随着受伤和牺牲。在6400米营地,兰州大学学生发生严重高原反应,抢救无效去世;在7300米来自北京大学气象专业的学生因缺氧牺牲;在第三次行军后,登山队有超过40名队员严重冻伤,有的冻掉了半截手指,严重的失去整条胳膊。等到最后要冲击顶峰的时候,只剩下四人可以承担任务。
最终便由王富洲、屈银华、刘连满和贡布四人组成突击队(在《攀登者》电影中原型人物名称作了改变),向珠峰顶峰发起挑战。经过艰难的攀登,他们到达著名的“第二台阶”,这是登顶珠峰的最后一道关卡,但这是一段几乎90度垂直的岩壁,而当时的他们根本没有想到需要带梯子。
面对这绝壁,他们只好采用“搭人梯”的方法,而这样的话,就需要脱掉带冰爪的登山靴才能踩在队友肩上。屈银华没有犹豫,脱下鞋子只穿着毛袜踩着人梯向上爬,后来为了更稳的攀登,他连袜子也脱掉了,因为长时间暴露在低温中,他的脚很快被冻伤,失去知觉(在下山之后,脚趾和脚底做了切除)。
而刘连满作为人梯最下面的人,在将队友屈银华拖上去后,因体力耗费过度,无法继续前行。其他三人把剩下的唯一的氧气瓶留给了他,然后继续冲顶。就这样,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在没有食物、没有氧气、及其寒冷的严酷条件下,凭借顽强的意志,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三人成功登顶珠峰。这也是世界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
再一次的悲壮
电影《攀登者》开头就是讲的1960年的这一次攀登。但这一次攀登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摄像机在攀登过程中不慎遗失),国际上并不承认我们登顶。甚至我们自己的学生也会质疑:我们当年究竟登没登顶?
于是20xx年后的1975年,中国登山队重新组建,再一次挑战登顶珠峰。这一次,他们不但要留下影像资料来证明自己,更要对珠峰重新进行测量。在这之前,珠峰的测量都是英国人和印度人完成,也因此,西方普遍以英国测量员埃佛勒斯的名字代指珠峰。
这一次我们要自己测量珠峰的高度,并告诉世界,这座世界第一高峰叫做珠穆朗玛峰。电影《攀登者》着重讲的就是这次攀登。这次的攀登过程更加惊心动魄,充满波折,但也更充满人性。场面无法言语描述,希望大家能去电影院亲身感受一下。
当年攀登珠峰时的困难除了亲历者,没有人能感受,我们这代人更是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如果这部电影,能让我们更真实的感受那段历史,那些牺牲。能让我们记住这段历史,记住有那么一群人,曾为国家尊严勇登高峰,这部电影就有意义。
最后说回电影本身,《攀登者》由吴京、张译、章子怡、胡歌、井柏然等人主演。从演技来说没得挑剔,都是实力派;从整体故事来说,剧情饱满,也足够吸引人;人物之间的情感戏也很有看头,尤其吴京和张译的对手戏。要说缺点,可能就是因为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表达上有些用力,情节上也有点夸张。但总体来说,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