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的体育类校本课程方案(精选3篇)
一、指导思想
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结合我校实际,开发符合我校校情的系列校本课程,以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学科素养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中华经典的博大精深、数学思维的灵活创新、英语情境的生动有趣,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保持学习状态,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生活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术和礼仪规范,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3、通过艺体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发展特长,树立自信,丰富精神生活,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三、基本结构
以校本课及活动小组为载体,确立以下三类内容,每学期视环境、师资等具体情况添减部分内容。
1、学科素养类——经典诵读、英语口语、习作、数学思维。
2、生活技能类——折纸、生活劳技、生活礼仪、法伴我成长。
3、艺体技能类——舞蹈、声乐、器乐、儿童画、装饰画、国画、剪纸、书法、十字绣、橡皮泥、陶艺、围棋、武术、乒乓球、田径等。
四、实施原则
1、现实性原则:充分考虑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及学生发展状况,兼顾学校其它方面因素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
2、基础性原则: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与综合为目的,为学生打好基础服务。
3、发展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
五、保障机制
(一)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
(二)组织编写校本课程纲要或教材
六、实施过程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1)采取自学和辅导、分散和集中、讨论和测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课程实施标准》等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并用大教育观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2)多方合力,共同协作。教导处负责制定整体方案,审议课程纲要、教材、学科评价体系,负责过程管理、分期、检查实施、培训指导等工作;总务处负责课程开展所需的物质保障,协调资料的征集和保养、场地的建设,场地活动的设施供应等;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纽带作用,取得家长的帮助与支持,挖掘家长资源、社区资源,使校本课程融于生活、融于社会,促进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认真落实课程目标
1、校本教师针对学校已有的校本课程资源,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接受能力等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交流反思,不断完善内容,丰富课程体系。
2、任课教师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按时上好校本课,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3、每学期以年级组为单位,至少开展校本课程专题研讨一次,活动要有目的、有准备、有记录、有实效;每学期末组织面向全校师生的校本课程成果展示评比一次,全面参与,形式灵活。
4、学生需要外出调查、参观时,由分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一起组织,确保师生安全。
(三)完成课程实施水平评价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课程评价由任课教师拟定学科评价方案,教导处具体负责方案的指导审核及校本课程教师实施情况的总体评价,评价注重多元化和个体化
1、对教师的评价注重过程性:
从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对教师的课程方案(附件1)、课堂教学(附件2)进行评价。学校采用调查问卷(10%)、听课记录(20%)、检查教师教学方案计划及教案(20%)、博客(每月)(20%)、教学效果(30%)等方法督促落实。
2、对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占学业总成绩20%。
(2)课业完成情况评价,占学业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
(3)课程结业成绩,占学业总成绩的40%。
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总成绩按A、B、C、D分四个等级。
为促进学生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态度,采取观察、考查、现场汇报和作品展示等方法促进课程有效实施。强调以下两点:
一是组织阶段性作品展览。开展多种形式的年级、校内学生作品展览,如,学习笔记、手抄报、手工作品、照片、征文等,加强宣传和对学生进行及时鼓励。
二是要有学习结果的评价,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期结束,教师根据校本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地参与的情况,采用开卷考查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给与学生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和合理的等级成绩。
以上课程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个体,同时呈现合理的层次性和梯度性。全校必修校本课程《经典诵读》《走进威海》《名曲名画欣赏》等重视人文熏陶和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田小学子因此洋溢着书香高雅气质、自强创新品质和模范小主人风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及年龄特点分年级选修的橡皮泥、陶艺、折纸、剪纸等课程,遵循了由易到难,渐入内涵的规律,旨在发现和培养一批有兴趣、有悟性的小艺术家;而在此基础上,补充开设了二十多个兴趣小组,引领孩子发展特长,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飞翔。
为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条例》《省全民健身条例》,有效缓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不足和不均衡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资源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积极作用,现就我县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践行资源共享理念,在保证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校园安全的前提下,以增强青少年体质、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为宗旨,建立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长效机制,通过规范有序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提高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发挥学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功能,有效缓解全民健身活动需求与体育设施不足的矛盾,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
二、工作原则
(一)政府统筹,多方参与。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加强部门协作,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政府、部门、学校和社会力量相互衔接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立足于成熟一批、开放一批,逐步有序扩大试点范围,分期、分批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
(三)因地制宜,分类管理。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开放形式及与之相适应的服务管理方式。
(四)教学优先,安全第一。在保证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和校园安全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等时段为群众健身活动提供服务。
三、组织实施
(一)开放范围。本方案所指的学校体育场馆,是指全县范围内具备向社会开放条件的公办中小学校、职业学校,经学校主管部门确定并向社会公告的学校体育场馆,主要包括学校运动场、田径跑道等适用于成人居民个人运动的一般性体育锻炼的室外体育场地设施。鼓励学校向社会开放室内体育场馆。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应带头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鼓励民办学校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
幼儿园不列入开放范围。
(二)开放条件。体育场馆须与学校教学区、生活区相对独立,或已经实现物理隔离;体育场馆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开放区域视频监控系统完善;办理公众责任险。
(三)开放对象。开放对象主要是学校周边社区(村)居民(含本校学生,下同)。符合条件的人员凭其所在社区(村)统一发放的健身卡进入活动场地。
具体开放对象、开放容量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会商所在社区确定并公告。
(四)开放时间。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时间为工作日(非教学时间)每天不少于2个小时(寄宿制学校工作日不开放);公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每天不少于8小时。特殊情况暂停开放需提前向社会公示原因和期限。
每所学校开放的具体时间段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公告。
(五)开放形式。学校室外体育场地设施均应免费向社会开放,部门批准后可向社会低收费开放。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探索实行自主开放、委托第三方管理开放等形式。
(六)开放步骤。根据“学校申报、试点先行、分批开放、逐步推广”的原则,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按照隶属关系,向上级主管部门登记备案,经审核通过后向社会开放。
四、职责分工
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由县政府负总责,教育、体育、财政、公安、市监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组织管理工作,协调解决开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县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
加强对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工作的指导,研究制定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实施工作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实施工作中有关重要问题。
(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学校体育场馆开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引领辖区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开展,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学校负责、社区参与、循序渐进、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三)教育部门
负责牵头组织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负责分批遴选确定开放学校并公告名单;定期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情况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价。
(四)体育部门
履行全民健身工作职责,把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纳入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指导群众到开放学校开展健身活动,提高群众科学健身水平。
(五)财政部门
根据隶属关系,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落实向社会开放的学校体育场馆的改造、添置、更新、维护、运行和管理人员费用、购买公众责任保险等经费,切实保障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20xx年起,县财政设立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专项资金,敦促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统筹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体彩公益专项资金以及普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和职业教育生均拨款等资金,用于向社会开放学校的体育场馆的运行维护等。开放学校第一年启动资金(含当年运行经费)由县财政全额拨付,开放学校运转资金每年每校(校区)6万元。县财政局根据开放学校实际情况统筹安排。
(六)门
加强对开放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指导监督,定期对开放学校进行安全巡查;指导学校和社区对开放后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及时出警处置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
(七)市监部门
学校可以根据维持设施运营的需要向使用设施的开放人群收取必要的费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核准收费标准,并向社会公示。开放场馆学校所收取的费用,要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进行规范管理,主要用于补贴设施运营等。
(八)开放学校
负责与所在社区(村)组成体育场馆开放工作管理小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制定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预案,引导社区(村)居民有序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确定本校具体开放区域,向上级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做好开放区域的隔离划分,配置相应的门禁、监控、灯光、卫生等设施;公示开放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安全和卫生管理制度,在体育设施周边显著位置设置已开放体育器械使用方法指示牌和安全警示标识,张贴安全须知;提升学校安防水平,及时核验来校健身群众,严防恐怖、暴力、精神障碍等重点人员、危险物品进入学校;落实管理人员,公告联系方式,指定专人定期对场地设施进行检查、保养;如遇考试、重大活动、场地维护、重大传染病疫情等不能开放时,提前发出公告。
(九)各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
一、指导思想
1、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但有着鲜明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实用性,而且自身还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如果注重挖掘这些因素,并恰当地将其融合、渗透在教学当中,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知识水平会大有裨益。 2坚持以国家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在中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市教育局《关于转发%26#8249;教育部关于在中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26#8250;的通知》为依据,加强学生的写字教学任务和工作。
3、提高写字教学质量,完善学生的艺术个性。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人们对写字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写字教学有利于引导绝大多数学生对写字、书法的兴趣;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具有基本规范的写字技能;有利于促进其他学科质量的提高。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要特别关注认真书写态度和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注意学生对基本笔画、汉字基本结构的把握,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对高年级的书写评价,既要关注其书写规范和流利程度,也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化审美情趣。
二、课程教学目标
1、在书法学习中,使他们养成良好规范的书写姿势和执笔姿势。
2、指导学生写出一笔漂亮的字,对其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社会交际起到深远的影响。
3、通过书法练习,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精神。
4、让学生直接接触书法,接触中国文化艺术之美,传承祖国传统文化。
三、教材和作业
(1)专职书法教师教材选定:
(2)结合专职书法教师的安排来自行设计字。字和帖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中心,并符合学生兴趣、需要、能力、价值观念等要求。针对本课程和学生的状态,在保证教学质量方面实施以下措施:·鼓励学生认真临帖。根据他们书法的基础和爱好,教师确定临帖的基本范围。广泛灌输知识,尽量灌输一些与书法紧密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练好书法之外的'“辅助功,培养浓厚兴趣,奠定理论基础。求得理论、实践的真正结合和统一。
(3)广泛应用于实践。注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用活,促进了学生书法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语文老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常见错字、别字结合书法教学艺术进行重点辅导。 ·实行讲练结合的原则。讲练相互穿插,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作业本的问题
(1)学校统一下发硬笔书法作业本(方格本)。
(2)授课教师批改。主要以每周一次的方格写字作业成绩,综合学生上课的学习态度、纪律等方面的情况作为评定依据。注重训练,进行评展,开展测定。在写字教学中,注重学生习作的练习,每季度对优秀习作进行评展,坚持在全体学生中进行铅笔字、钢笔字和毛笔字测试、评定,并公布,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与书写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