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知识 \ 工作方案 \ 活动方案

瘦糖尿病人最佳运动方案范文【汇总7篇】

瘦糖尿病人最佳运动方案范文(通用7篇)

瘦糖尿病人最佳运动方案范文 篇1

糖尿病病人的运动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尤其是年纪大的老人,有两个原则:

1、循序渐进,逐渐增大运动量;

2、持之以恒,每个星期最好运动3次左右。

建议每一次的运动时间不需要过长,一般大概30分钟,最多不超过1个小时。运动量要根据人的情况,一般散步、慢跑、游泳、跳绳、打太极拳都可以。但如果年龄比较大的老人,建议以快走为主,散步速度稍微快一点就可以,大概走20分钟左右。目标心率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公式,即170减年龄,如果达到目标心率,说明运动量足够。不建议经常登山、跑楼梯等运动项目,尤其老人,这些运动项目会损害膝关节,对身体造成损伤。

瘦糖尿病人最佳运动方案范文 篇2

一、 活动时间

20xx年11月14日

二、 活动名称

大安山乡卫生院20xx年“联结国糖尿病日”宣传活动 糖尿病教育与预防

三、 活动主题

糖尿病教育与预防

四、 活动安排

1、 在大安山乡政府举行“健步走”活动。

2、 在大安山乡卫生院设立咨询点,免费发放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3、 在医院大厅播放“应多糖尿病,立即举动”的字幕。

4、 选派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为前来参加活动的咨询人员解答无关糖尿病地防治知识。

5、 张贴标语,并要求村卫生室张贴。

五、宣传标语

1、病教育与预防

2、应答糖尿病,立即举动

六、组织实施

本次活动由大安山乡慢病防治领导小组担任组织实施。

瘦糖尿病人最佳运动方案范文 篇3

研究表明,体力活动少是糖尿病的独立的危险因素。一般认为体力活动少易发生糖尿病有两种机制:

(1)体力活动少易致脂肪在体内的积累从而致糖尿病。

(2)体力活动少将降低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损伤葡萄糖耐量而直接导致糖尿病。

体力锻炼应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一项基本措施而受到重视。一般先实行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使血糖得到适当控制,然后再进行体疗。以有氧运动为主,从小运动量开始,逐步增加。病情进一步好转时,逐步减小药物用量,适当放宽饮食控制,尽量用运动来控制血糖平衡。

(1)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可以参加所有正常人可以参加的体育活动。但对于身体肥胖、体重过大的病人,应选择一些不负重的活动项目,如步行、划船、游泳、骑自行车等,以减少由于体重过大而造成的.关节或足部损伤。无论是胰岛素依赖型,还是非胰岛素依赖型,都应该每日进行锻炼。

(2)胰岛素依赖型病人,还应特别注意每日锻炼的规律性。一般应采用相同的模式、在相同的时间、选择相对固定的饮食及胰岛素用量。非胰岛素依赖型病人则应更多的进行锻炼,以便消耗多余的能量,减轻体重。

炼时怎样掌握时间和强度呢?每次锻炼多长时间才合适?不同类型的糖尿病病人的要求不同。

(1)非胰岛素依赖型病人,应采取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方式,以便尽可能多地消耗能量,每次锻炼时间以40~60分钟为宜。

(2)胰岛素依赖型病人可采用持续时间较短而重复次数较多的方式,如每次运动20~30分钟,每日重复1~2次。

瘦糖尿病人最佳运动方案范文 篇4

糖尿病患者进行运动治疗对降低血糖、改善血脂代谢有较好的效果,建议糖尿病患者在进行饮食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该重视运动干预治疗。

哪些运动方法有助于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改善血脂?如何运动才有效呢?推荐6种运动方式1计量步行

步行分为5个活动级别:

Ⅰ级:缺乏运动,每天运动量 <5 000步;

Ⅱ级:运动不足,运动量 5 000 ~7 499步;

Ⅲ级:基本活动状态,运动量 7 500 ~ 9999步;

Ⅳ级:活跃状态,运动量≥10 000 步;

Ⅴ级:高度活跃状态,运动量≥12 500 步。

研究证实:计量步行可以显著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建议糖尿病患者步行达到活跃运动状态,每天达10000步以上。2慢跑

研究证实:慢跑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前、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有明显的降低作用,是一种有效方便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法。3花鼓操

研究证实:规律练习花鼓操可以降低 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体重,调节血脂,缩小腰围、臀围等。4八段锦

研究证实:长期联系八段锦可以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改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睡眠质量等。5太极拳

研究证实:太极拳有降血糖、调血脂的功效。6全民广场舞

研究证实,每周进行5次全民健身广场舞,每次1小时,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不限于上述这些,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己的喜好、身体素质及疾病的发展现状,选择有利于自己长期坚持的运动项目。

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均能有效降低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但抗阻训练对运动后非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改善要优于有氧运动。

糖尿病患者坚持运动12周,血糖、血脂和糖化血红蛋白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什么时间去运动

建议糖尿病患者在餐后血糖高峰出现之前接近血糖高峰时去运动,可以有效降低血糖峰值,保护胰岛功能。

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监测血糖,寻找自己的血糖高峰期是在什么时间,一般此时对应血糖值大致在 7.8 ~ 11.1mmol/L,找到血糖高峰值的时间点后,就在这个时间点之前去运动。运动多长时间

降糖效果最佳持续时间应因人而异,时间过久反而增加糖尿病患者的身体负担和依从性。建议糖尿病患者保持中等运动强度,运动20-30分钟即可。运动频率

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运动3-5次,两次运动间隔不能超过2天,最好天天运动。运动强度

轻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或抗阻力运动或有氧运动联合抗阻力运动对 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最好。所谓中等强度,即心率达到(220- 年龄)*70%的程度。在练习中调整

2 型糖尿病患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患者的耐受程度不同,每个人对同一强度的运动感受不同,而且同一患者不同时期的身体素质也不相同,糖尿病患者应做到定期评估,定期调整运动方案。

瘦糖尿病人最佳运动方案范文 篇5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运动疗法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充分调动肌肉系统的活力,能帮助患者降低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

有氧运动有益于血糖的控制,下面推荐几种适合糖尿病人的有氧运动:

(1)健步走。作为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运动,健步走无需专业装备,只需一双合脚的运动鞋,随时都可以走起来,十分简单。而且,健步走的运动强度介于散步和跑步之间,属于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方式,能够达到需要的运动强度,同时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

(2)游泳。糖尿病患者如果没有皮肤并发症,可以尝试游泳这种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游泳有助于燃烧卡路里,提高身体柔韧性,特别适合存在神经问题,如手足虚弱、麻木、刺痛等症状的人,而且水中运动对关节的影响较小,较适合并发关节炎的朋友。

(3)太极拳、踢毽子和广场舞等运动也非常适合糖尿病患者。

(4)糖尿病宜选择中等强度运动,即运动时感觉周身发热、微微出汗、呼吸加快但仍能正常交谈,而不是大汗淋漓;运动后应略感疲劳,但精神依旧舒畅。运动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平日不运动,到周末时却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

糖尿病人运动也要讲究科学,不能盲目锻炼。患者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力求安全有效。

瘦糖尿病人最佳运动方案范文 篇6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预防控制糖尿病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非常重要内容,特制定《大安山乡镇“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时间

11月14日

二、活动名称

大安山乡卫生院“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活动糖尿病教育与预防。

三、活动主题

四、活动安排

1、在大安山乡政府举行“健步走”活动。

2、在大安山乡卫生院设立咨询点,免费发放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材料。

3、在医院大厅播放“应多糖尿病,立即行动”的字幕。

4、选派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为前来参加活动的咨询人员解答有关糖尿病地防治知识。

5、张贴标语,并要求村卫生室张贴。

五、宣传标语

1、病教育与预防。

2、应对糖尿病,立即行动。

六、组织实施

本次活动由大安山乡慢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

瘦糖尿病人最佳运动方案范文 篇7

糖尿病病人除了要严格控制饮食之外,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运动。运动不仅能够改善病人的体质,还可以辅助治疗糖尿病。那么糖尿病病人应该怎么运动呢?

糖尿病运动疗法的运动类型为有氧运动,常见的运动形式有步行、慢跑、游泳、爬楼梯、骑自行、打球、打太极拳等。达到增加葡萄糖利用,消耗脂肪,改善心肺功能的目的。

步行、慢跑步行:一般从慢速步行(1.2~2.7千米/30分钟,能量、消耗60~80千卡,逐渐增加步行速度(中速2.1~2.7千米/30分钟,快速2.7~3千米/30分钟),时间从1O分钟逐渐延长至3O分钟,距离从500米逐渐延长1000~1500米,中间可穿插一些爬坡或登台阶等。

慢跑:一般用间歇跑(慢跑和步行交替进行的过渡性练习)和常规慢跑(速度一般为6千米/30分钟)。

运动强度强度决定效果。只有当运动强度达到50%最大摄氧量时才能改善代谢和心血管功能。强度过低只起安慰作用,但可改善主观感觉,强度过大,无氧代谢比重增加,治疗作用降低,且可引起心血管负荷过度或运动系统损伤,应当避免。

靶心率:指能获得较好运动效果,又确保安全的心率。即运动试验中最高心率的70~80%作为靶心率,一般人,最高心率=220一年龄,故理想心率应为170一年龄。

运动时间及频度应该注意,从10分钟开始,逐步延长至3O~40分钟,其中可穿插必要的间歇时间,但达到靶率的累计时间一般以2O一3O分钟为宜。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极限共同决定运动量,两者可协调配合。每周锻炼3—4次为最适宜。若运动间歇超过3—4天,则效果及累积作用将减。

相关推荐